close

       這是一個關於芝麻油的故事,講到麻油大家都會想到麻油雞、麻油麵線、米糕、三杯系列還有冬令進補的料理,這是大家普遍印象味道比較強烈的麻油,其實在鄉下有另外一種常見的芝麻油,姑且稱之為"麻清油"吧,跟麻油一樣都是由黑芝麻所榨取,榨取的溫度相對比較低,所以榨出來的由顏色不似麻油那般深,食用也比較不易上火,但是也因為用比較低的溫度榨,一樣重量的芝麻榨的麻清油會比麻油少,關於食用芝麻油的諸多好處我不多琢磨,網路上很多資料,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找找。

       (相對)低溫榨取的麻清油其實更適合清拌,我外婆在鄉下自己種菜很方便,常常大把大把青菜燙一燙淋上一點麻清油就很可口,煮湯的時候滴個幾滴也是"滂貢貢";大概在芝麻快要收成的時候我外公就會到處巡視,看誰家種的芝麻比較漂亮,就會跟農家收購,自己再把芝麻送到俗稱"麻油間仔"的榨油廠加工,榨出來的油一大桶一大桶自己再拿回家分裝,所以看到米酒或是高粱的玻璃瓶裏頭有琥珀色半透明的液體就知道是麻清油了,
 

(右邊為麻清油,左邊為裝在深色紅露酒罐子裡的麻油)

       不過現在進口的雜糧很多,芝麻也是其中一項,其中的價格相差懸殊倒其次,品質上的差異自己要吃的就要多比較,即使是台灣自己種的品種也有差異,有一種芝麻粒特別小香氣特別足(農作物的特性,個頭越小香氣越足),榨起來的芝麻油特別香,所以在自己不太熟的"麻油間仔"很多人都會到現場"顧",怕會被參到。

       對話發生在今天早上,我跟我爸討論到關於價格/錢這件事情,以農業或食品來說很多人耕耘在以友善土地的方式來生產作物/食物,希望除了吃的人健康外也有一個永續的健康環境,但是要跟慣行農法或是進口的作物競爭,價格上真的就被打死了;感覺我們消費者(是不是台灣特別嚴重)都希望東西好,但是好的東西都會嫌貴,最後還是都選擇沒有短期危害因素、價格比較低廉的產品,這普遍發生在台灣的每個產業,用心生產品質優良(或是生產過程對環境、大眾負責)產品的廠商在面對消費者最最關心的問題"價錢"的時候,願意去聆聽、了解品質(價值)差異的佔相對少數,大多會指著你的商品問為什麼你賣這麼貴?他指著旁邊花更多成本在行銷的"知名"品牌或是進口廉價芝麻榨出來或是只含了一定比例芝麻油的"芝麻油"等等,然後放下你的商品轉身而去(真的有人會跟你說我吃有毒的就好了),優良的商品在台灣就變成一種小群眾在支持的市場或是做外銷,最可惜的就是撐不下去了。(關於產品的價值跟價格之間的關係是另外一個目前我很有興趣的問題,有興趣的快來跟我討論)

        前面鋪陳的太長,故事是這樣的,在最早的時候我爸的公司都會拿麻清油來送禮,將軍鄉產芝麻很具代表,麻清油也多是自家榨來吃的買不到,一兩次後客戶有興趣想要買,這時候又為難了,該怎麼算(收費)呢,那就把芝麻收成的價格跟榨油廠代工的費用算一算就好吧,這樣代起來單位價格大概在500塊左右,客人聽到就半開玩笑地說"噢~祥仔,恁叨誒麻仔油咖貴喔,阮加攏幾愣罷娘"(按:阿祥,你們這邊的芝麻油比較貴耶,我們這裡的都賣一兩百塊而已),後來一些食安風暴(從大桶到地溝油)後,客戶陸陸續續還是會請我爸買(也是食安後芝麻漲價了),"可是現在做起來一瓶大概要5、6百塊喔"客戶說"那怎麼辦,還是要買啊",最後補了一句"阿抹擱,恁叨誒呷凱真正咖香捏"(不過你們的油吃起來真的比較香耶),這樣就夠了    end.

arrow
arrow

    Tim 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